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既是国家审计署六号令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级审计机关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县(市)基层审计机关,一般年末都要集中时间和人力开展对年度审计项目进行质量检查,以此来进一步发现和纠正影响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那么开展审计质量检查时如何准确的发现影响审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以下七个环节入手。
从审计程序环节入手。审计程序涉及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检查时要注意11个方面: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送达审计通知书;是否按照规定的要求取得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承诺书;审计报告是否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审计组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回复意见是否采纳并作出书面说明;审计组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提交小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否经过审计业务会议进行集体审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审计机关是否向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符合听证告知条件的是否告知并组织听证;审计组组长、业务部门负责人、复核机构或专职复核人员三级复核是否进行复核并分别提出书面复核意见;对审计复核意见的采纳情况书面说明要明确和具有针对性;各类审计文书是否按规定的时间要求送达。
从审计方案环节入手。对审计方案环节进行检查,重点要把握11个方面:制定方案前是不是按照规定进行审前调查,并编制审前调查记录;方案编制的依据是否明确;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的名称是否准确、基本情况及相关的资料是否收集完整;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明确并具体化;评价内控制度及确定的内控测评方式;是否运用分析性复核确定审计重点;项目重要性水平确定以及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是否确定审计范围、内容、重点和审计工作的起止时间;对项目重要审计事项有无具体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工作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审计组成员分工是否明确;审计方案的审核、批准程序是否完备。
从编写审计日记环节入手。该环节检查要关注的重点有5项:审计日记的要素是否齐全;所有审计组成员是不是都编写了审计日记;审计日记的编写是否逐日和连续的;编写审计日记时对审计方案确定的重要事项是否有完整的审计过程记录;审计日记与审计工作底稿确定的重要事项是否存在对应关系。
从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环节入手。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报告的基础,检查时要关注的重点有5项:审计工作底稿要素是否齐全、填写是否完整;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重要事项是否编制了对应的审计工作底稿;对审计事项事实表述是否清楚、数据是否准确并与审计证据一致;审计结论定性是否恰当;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从审计证据环节入手。审计证据是对审计结论的支撑,检查时要关注的重点有6项:审计证据事实表述是否清楚、数据是否准确;取得的原始证据是否合法;审计证据能否足以证明审计事项并形成审计结论;审计事项与审计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实质性联系;审计证据是否由有关单位、人员签名或盖章,对无法取得签名或盖章的是否注明了原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从审计报告报告环节入手。该环节在检查时关注的重点有8项:审计报告要素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审计评价是否恰当;违法违规行为事实表述是否清楚、数字是否准确并与审计工作底稿一致;违法违规行为定性是否准确;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当性;重大违规违法行为是否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和处罚;重大违规违法行为涉嫌严重违纪或犯罪的是否进行移送移交。
从审计决定书环节入手。该环节在检查时要关注的重点有6项:审计决定书的文书格式是否正确;违法违规行为事实表述是否清楚、数据是否准确并与审计报告相一致;违法违规行为定性是否准确;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审计处罚救济方式是否恰当;审计处理处罚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得到落实。
从审计档案环节入手。审计档案是审计项目资料的最终集合,是对审计过程的详细记录。审计档案环节检查时要关注的重点有3项:按档案管理要求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材料(包括结论类文件材料、证明类文件材料、立项类文件材料和备查类材料)是否齐全;入档的文件材料是否按照结论性(应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证明类(应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立项类、备查类(按照文件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的顺序排列;审计档案装订是否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湖北省汉川市审计局 李中年)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