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变脸”华丽的转身——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读后感
2009-07-22 14:23:26
对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的评论铺天盖地、褒贬不一,可以说意料之中有意外。首先过去的2008年极不寻常,在国内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汶川大地震,里氏8度的强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无法估量的重大损失。在国外,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陷入了深重的经济冰河期,至今没有回暖迹象。对此,中国政府积极应对,重拳频出,继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中央财政迅疾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投资力度。在积极拉动即期内需的同时,寻求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根本性突破,斥资1.18万亿元,推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成效如何,举国瞩目,非常时期的审计报告,就成了社会舆论标靶。
非议的焦点集中在审计“点名”话题上。有人统计, 13000多字的报告中,共出现“一些” 20处、“个别部门” 21处、“部分” 19处、“有关部门” 14处等这样语焉不详的字眼,让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形同“猜谜”。更有部分委员直斥审计报告瞒着掖着,了无新意,过于温柔,愧对前任的审计风暴。审计报告果真如此,其实不然,首都国际机场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培英、北京首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股评名嘴汪建中就是在审计署的通报、建议下立案查处,可以说李、汪倒台审计署居功至伟;这次被审计报告“点名”、 “晒黑”就有财政部、发改委等强势部门,其中财政部对以前年度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支出净结余541.19亿元未及时清理,收回的国债转贷资金225.89亿元未及时缴入国库,财政部批复的76个部门项目支出预算中有422.56亿元政府采购预算,未按明细的采购目录列示,影响了预算的完整性,这些纯粹从业务处理角度提出改正意见倒也平淡无奇,教人拍手称快的是报告指出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给14个部门救灾类专项转移支付603.31亿元,在财政部内部就有8个业务司管理和分配,这种“九龙治水”的方式不利于救灾资金的统筹使用,与精简、效能的行政工作原则和推广“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理念相悖。矛头直指财政部内部权力资源设置和运作方式。财政部作为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的核心部门,掌控国家经济命脉,世称“财神爷”,位高权重,历史积淀甚厚,审计署敢于较真,证明了审计署没有只掐苍蝇爪子,不摸老虎屁股的势利心理,彰显了审计署纠错防弊、正本清源的决心和勇气,让人感奋激赏。说句客观公正话,审计署作为专司反腐倡廉、激浊扬清的经济监督机关,还是苦苦支撑着政府良知和社会道义的,为满足公众知情权,这几年连续披露公共财政的使用情况,结怨甚多,生存环境如何可想而知,困难面前审计署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坚挺,在权利和民意之间作出了正确抉择,那就是以民本审计观为统领,恪守客观、独立、公正性审计原则,审计工作中勇于说不,不为尊者讳,审计署的作法已成为许多部门职业道德价值的风向标,也成了各级审计机关效法的好榜样。退一步讲,审计机关做为政府专职部门,有国家法律做后盾,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惮于点名的,点不点名,都要根据工作需要而定,谁都想一言九鼎、快意喧泄,但是发号施令时还得要都考虑别人的感应和接受能力,讲究工作的效果和策略,不能墨守成规、机械照搬,以前虽然也多次掀起口头上的“审计风暴”,但由于多是政府行为、体制上的原因,结果往往是犯而少罚,违而不纠,有的即便进行了处理,也仅是针对部门而非个人,收效甚微,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审计年年查问题,问题年年找审计”,审计跟着问题跑的被动局面,产生了审计疲劳。“点名”是把双刃剑,它可能会把注意力停留在这些问题者身上,而忽视了背后推手,不点名反而会让大家更加思考造成这些原因的深层次的东西。这里,有一组数据对比可以说明问题:2008年,审计署发现并向有关部门移送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19起,涉案人员221人,其中厅局级42人。而刮起“审计风暴”的2005年,审计发现106起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后,有94人被逮捕、起诉或判刑,平均不到1人。高下立见,不言而喻。有评论认为1999年、2003年的“审计风暴”,都是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实施的审计职能,它传递的是一个信号,要求各部委和各级政府贯彻中央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而2006年的“审计风暴”亦主要是配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可以说从来也没有无休无止的风暴,“点名”应适可而止,不可能一点到底,它充其量只是一种手段,而且是初级手段,治标不治本。再说,目前我国国家审计采取的是行政型审计模式,审计机关是政府职能部门,纳入本级政府序列,受本级政府的领导,审计在权力架构中不处于超脱地位,国家法律虽然规定审计部门应向本级人大提交审计工作报告,但在之前,审计报告应先征得本级政府领导的批准才能报出,中审协副会长张立民就透露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宣读今年的审计报告之前,国务院内部已经开了个会”。在这次内部会上,审计署加强了与审计对象的沟通,并组织各部委搞好“审计结果和审计建议的整改落实”。 也就是说人大已滞后一步,得到的只是二手资料,还有令人费解的是《审计法》第40条规定:“审计报告报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审计报告是审计组依法作出的结论性法律文书,它的审核权应属于审计机关,而不是下放在被审计单位。尤其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中被审计单位多为与审计部门平行并列的权力机关、强势群体,在一部分人眼里履行国家法定职责开展正常的审计监督与服务被视为“找茬”、“作对”。明里一套、暗里一套,阳奉阴违甚至公然与审计部门“掰腕较劲”、“比权量力”。教它低下头颅,完全接受审计报告无异于与虎谋皮,时间都在无谓的讨价还价、争执扯皮中耗掉,在当前民主与法制还不很健全、利益均沾的小集团势力还有市场、“官官相护”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审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就大打折扣,审计评价很难忠实地反映审计部门的宗旨与意向,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有效保证。“自审自”的内部审计很难达到客观公正,而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期望居高不下,他们有知情权,有理由表达对国事的关心、传递精神上诉求。审计在夹缝中求生存,境遇尴尬、地位谦卑。这是政治文化、法律制度上的原因,非一蹴而就,只能徐图改进。
此外,自审计被要求每年度向人大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报告后,审计机关既要对政府负责,也要向人大如实披露,众所周知,人大与政府本身是一对立统一体,双方分别是立法与行政、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计机关从属于被监督者,既要向监督者又要向被监督者搞好服务。 “一个媳妇两个婆婆管”在这种体制下,审计机关实在两难。
但即便如此,作为反腐急先锋,审计在道德的十字架上,无论何时都不应进退失据、一筹莫展,被动地消极等待,而应抛却私心,秉持公义,权衡利弊,积极应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审视自己工作中的得失,善待手中的权力,对审计职能重新定位,以审计预防为主,以审计监督为辅,审计提前介入,关口前移,不搞马后炮那样于事无补又得罪人的事。令人颀慰的是审计正在朝这方向努力,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的以审计监督为主的窠臼,凝聚着以审计长刘家义为首的全体审计人的智慧结晶,意味着审计工作方式开始转向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探索。
研读今年的审计报告,发现报告并没有浓笔重彩放在个性案例上,而是注重归纳分析,厘清原因责任,全面评价政策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果,总括反映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审计发现问题后,还详细介绍了有关部门所采取的措施和整改情况。如:2008年的审计中,发现地方和主管部门违规使用26.93亿元财政支农资金,一改前任“点名”做法,新审计长开始考虑地方财政的困境:一是基层政府自主调控财力较少,事权与财力不完全匹配;二是地区间财力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三是部分地方收支管理不够规范。很理智,很人性化,宽严有度、刚柔相济、要言不繁、切中肯綮。不刻意追求直接“点名”的轰动效应,而是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把握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以利于从宏观着眼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坚持预防与查处并重,预防优先,查处问题与完善制度并举,完善制度为终极目的审计方略,使得审计工作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方面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今年的审计报告共计24页11个部分13000多字,篇幅大大超约了往年(2003年刮起第一次“审计风暴”的审计报告才22页不足8000字),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中,可以领会审计今后工作思路方向,审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开始主动出击。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物资和资金、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建设工程、应对金融危机的中央新增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审计介入得更早、更深入,事前预访、跟踪控制取代了“关门办公”的积习,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体现得最为明显。2008年强势开展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基础教育经费、财政支农资金和种粮农民补贴资金的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揭示了很多影响中央惠民政策落实的因素,对有关部门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确保中央政策贯彻到位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当年还积极开拓环境保护这一新的审计领域,对“三河三湖”和环渤海地区水污染治理以及41家央企节能减排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反映了水污染防治措施、监督管理上的大量问题,扩大了审计的社会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国家宏观政策的不断调整,审计的职能和工作重心发生了微妙变化,“免疫系统”功能理论的出台,可以说是审计理性的“变脸”,华丽的转身。这次审计报告深谋远虑、高屋建瓴,给我们提供了转变工作思路的契机,必将为地方审计工作带来全局性影响。(江苏省东海县审计局 杨军红 庞德玉)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