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6 23:21:11
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定律:“劣币驱逐良币”,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 其实,“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着类似现象,比如,社会上假文凭越来越泛滥的原因就在于此,假文凭不象真文凭那样需要花费无数的心血与才智才能取得,如果假文凭在求职中也能蒙混过关,即使被发现也不会被法律追究,那么人们会宁愿要假文凭而不愿费力去追求真文凭。再比如,在吃大锅饭的工作环境中,能力强、水平高的人就常会被平庸之辈排挤,既然不论做好做坏都得到一样的报酬,还有谁愿意去费力做好呢? 然而,“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并不是无法摆脱的,只要使信息充分流动,优劣区分明确,这个问题就能解决。因为充分的竞争环境和完整的信息是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真正的“优胜劣汰”规则适用的是信息充分、竞争充分的环境,在干部考核任用过程中,经济责任审计正是使信息充分批露,使干部政绩区分明确的有效手段。在干部考核工作中,各个部门、单位的干部都通过各种渠道向上级传递自己德才兼备的信息,尤其是那些有经济问题或者业绩平庸者,会想方设法让别人认为自己是廉洁、高能力的,这时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就成为一种传递信号的工具,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法定性和较高的专业技能,使得这种信号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有助于克服干部任用领域的无效率。 基于这样的理解,对经济责任的要求将会更高,那些千篇一律、含糊其辞的审计评价,使得能力强、水平高的优秀干部不能脱颖而出,不仅会损害德能兼备的干部的积极性,还会助长“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作者: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审计局 任怡) |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