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审计管理越来越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试从审计实践出发,结合目前审计管理的一些前沿的研究理论,对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贯彻新审计准则,规范审计工作各环节的管理,特别是对审计业务管理标准化的必要性、审计业务管理标准化实施的可能性及实施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设想,促使审计机关更好地发挥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功能。
【主题词】:审计准则 审计管理 标准化 探索
刘家义审计长关于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重要论述,揭示了国家审计的本质就是彰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确保经济社会运行不出偏差。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功能,离不开一套科学、规范、切合实际而又能促进“免疫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审计管理体系。新国家审计准则的颁布,正是适应审计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在规范和指导审计业务,严格依法审计,规范审计工作程序,确定审计工作标准,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作出了更具体的规定。贯彻落实新审计准则的要求,实现审计管理标准化,就是以提高审计工作绩效、实现科学发展为目标,以业务流程设计为载体,通过规范化的审计组织设计,对审计工作全过程控制的一种科学的、动态的管理方式。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这种标准化管理方式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一、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管理标准化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级党政部门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纷纷建立,财政、税务、交通、电力、社保等行业的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日益普及,电子商务逐渐取代传统经营模式,单一的财务信息系统被提升为将人财物、产供销有机整合在一起的ERP系统,会计核算软件多种多样……所有信息都以电子数据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审计组有时身处全数据或海量数据之中,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工作量越来越大。因此,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计管理必须正视所处的信息化条件,改传统审计管理为现代审计管理。
在信息化条件下,传统审计管理诸多的不适症在审计工作实践中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
一是审计管理的理念陈旧,跟不上信息化进程。部分管理者变革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敢于监督别人而不习惯被人监督,尤其对铁面无私的“机控”有抵触情绪;部分审计人员对社会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不够敏感,对审计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认识不足,满足于现状,对审计新技术、新方法缺乏兴趣,对审计管理的态度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
二是以往的审计作业管理缺乏系统性的标准和规范。虽然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要求,在提升审计项目业务质量和业务规范化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审计项目计划、审计作业规范及审计质量控制等影响审计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的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目标实现的标准不明确,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作业中对审计结果仅满足于查出几个违法违规问题,忽视了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总体情况的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审计缺乏一定的深度。同时,由于审计管理体制、编制的限制,以往审计的经验、方法和信息难以共享,审计资源难以整合,存在着审计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重复审计和审计监督盲区同在的现象。
三是审计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审计监督存在主观随意性。由于评价标准体系的缺乏,致使不同的审计人员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根据个人的职业判断,作出不同的审计评价,影响了审计的客观公正和审计的权威性。另外由于我国的依法行政的监督体系和机制尚未完备,人治传统的影响还很深,严重影响了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上述种种现象,与现代审计管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加以改进。
二、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管理标准化实施的可能性。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审计的外部环境来看,审计对象广泛采用信息化手段,审计工作已由过去的账表审查,发展为制度基础和风险导向的审查,审计手段也从过去的全面就账查账,发展到目前的以内部控制测试、计算机审计抽样、风险评估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方法,采用的审计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就地审计,发展到今天的送达审计、联网审计等。同时审计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的提高、财务信息的电子化,业务管理系统化,为审计管理标准化提供了可能。
从审计的内部环境来看,新的国家审计准则已经颁布实施,对原有的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6号令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形成了单一的国家审计准则。对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流程和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进行了约束和规范,为审计标准化管理提供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其次,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已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范围,国家审计推行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是金审工程一期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审计机关利用信息技术,推行审计管理标准化的重要尝试。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软件,具有审计项目管理、数据采集转换、审计抽样、审计分析、审计底稿、辅助工具、系统管理等涵盖各类审计业务现场作业的七大功能模块,我局自部署应用以来,该系统已成为全市审计机关开展标准化审计作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随着网络版的推行,将通过对审计过程的信息化控制,对审计项目管理实行远程化、实时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审计机关在资源共享与整合、业务协同和联动,质量控制与评估的管理能力,从而达到对审计质量、审计进度和审计成本加以控制的目的。与此同时,审计署在全国推广部署的审计管理系统(OA),加强了审计行政事务、审计业务项目和审计信息资源的管理,使审计项目计划编制、任务分解、信息下载上传共享、审计复核、领导跟踪查看项目等过程开展网上标准化管理成为可能。
三、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管理标准化实施的途径
信息化条件下,推行审计标准化管理,必须按照新的国家审计准则的规范化要求,从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过程控制、专业审计作业内容、审计成果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标准并制度化,逐步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数字化模型,促使审计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标准化、高效化。
(一) 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过程控制标准化
目前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均在积极探索对审计项目组织流程控制,项目组织实施时限控制,文本控制以及职责控制等方面的信息系统建设,来实现规范化流程控制、标准化实施控制和标准化记录控制的目标,最终达到规范管理,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目前审计机关广泛运用的审计管理信息系统(OA),即基本集成了审计项目组织流程控制,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的基本功能,笔者所在的单位自主创新建立的审计项目绩效监控平台系统即整合了项目组织实施时限控制的基本功能,对项目组织实施各个关键控制点的时限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职责控制标准,就是依据新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将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的相关人员和部门,如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及审计机关负责人等,在各个控制环节及其子环节的职责范围加以具体的明确和规范。结合审计项目组织实施文本控制标准,将以上各环节、各相关人员和部门的职责通过标准审计文本和审计记录中予以明确记录和反映,保证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职责分工清晰、具体实施行为到位、形成的审计记录规范。
(二)专业审计内容、审计作业管理标准化
通过新的国家审计准则和后续的审计指南等规范性文书的出台,明确各专业审计的内容、重点、步骤和方法,以建设审计方法体系的方式逐步建立专业审计内容和审计作业规范。信息化条件下,各地审计机关已经初步探索建立各类专业审计数据分析中心平台,如社保联网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地税联网审计数据分析平台、财政联网审计数据分析平台等等,通过建立相应的审计方法体系和审计分析模型,来规范专业审计的必审内容和必须的审计步骤,实现以往审计项目、审计经验的再利用。同时也是规避审计风险,控制审计项目质量的途径。
(三)构建和统一审计评价体系,实现审计成果公开化
积极探索建立各类专业审计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统一和规范审计评价。按照分层、分类和定性与定量统一的原则,通过融合信息技术、模型实现,构建科学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按照政务公开制度的要求,通过创新和拓宽审计成果运用的途径和载体,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规范被审计对象对审计问题和建议的整改、落实、采纳情况,加强审计后续管理,积极推进审计公告制度,扩大公告范围、提高公告质量。充分利用舆论监督、网络监督和社会监督,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效果。(作者:尤云岳 江苏省无锡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