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3 21:18:52
为解决交通建设近年来大发展中的质量和问题,为了更好的建立内部监督约束机制,让交通系统充分认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加强审计工作,交通部及时对1996年的《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新的《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根据《审计法》的相关条款指出,交通部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管理部属交通部的内部审计工作,指导全国交通行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省级及省级以下交通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管理其所属单位(含驻外机构和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所属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指导本地区交通行业内部审计。现行交通内部审计,虽然有规定所依,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对交通建设资金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当前交通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及作用的发挥仍不尽人意,探寻良策是当前交通内审工作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交通部门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及问题
一是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性较差。表现在一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审机构,但没有配备专职内审人员,机构流于形式,定位上存在较大的偏差,难以独立开展内审工作;还有一些单位因人员等各种原因,不设立内审机构,由财务机构或临时选派人员直接代理内审工作,完成指定的任务。
二是审计方法不够科学,审计理念不够开阔。现代内部审计,在传统审计的基础上,还要求内部审计要在企业流程设计、协助组织管理、内控设计、重大决策等方面提供咨询和建议。当前交通内审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内审工作容易站在部门角度,去审查监督问题,不能与国家宏观政策站在同一高度。重部门利益,轻国家利益;重财务审计,轻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的审计,既不利于打击严重侵占国家资财行为,也不利于促进被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三是思想认识不够,内审工作监督力度不大。内审工作监管力度的大小强弱,与审计人员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有关。内审人员虽然按上级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监督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但由于是内部审计,同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对有些问题常常采取回避态度,避重就轻,向领导汇报,也往往是轻描淡写,象征性地提几点整改建议而已,对违法违规单位和责任人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对单位的管理决策取不到建议性、使得内审工作缺乏震慑性和权威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准则和建设与外部审计相比,还不尽完善,内部审计部门自我评价机制较弱,开展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内审工作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探索出新的工作方式和策略。笔者认为,当前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要改变审计模式,推行上审下制度。建立网络监督,要坚持从交通审计实际出发,探索和改进电子数据处理审计技术及其网络应用等相关审计知识的运用,改变原来就账本查账本的传统审计观念,提倡多方位审计,实行网络随时监督;将原来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审计,把内审监督渗透到管理的全过程,职能定位由“监督”向“服务”转变;推行上审下制度,由上级内审主管部门组织抽调内审人员开展联合审计或交叉审计,以保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真实性、公平性、公正性。
二要建设队伍,完善人员培训长效机制。要搞好内审工作,根本在人。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对企业活动的洞察力,以及对审计程度相关知识、管理控制活动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除需掌握会计和审计领域的知识外,审计人员还应知晓现代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采取多种形式对基层内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业务培训,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认识,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
三要建立审计考证机制,激励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审计人员“收入靠质量,效益凭贡献”的分配机制,制定审计人员业绩考评方案,拉大收入差距;设立大案要案奖,对在审计中查处大案要案的审计人员实行重奖,以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加大现有审计人员的流动性,每年应在综合考证的基础上,使审计人员有一定的流动,以确保内部监督职能具有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队伍,为有效开展内部提供智力支持。
总之,尽管目前内审工作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但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辩证地看待当前内审工作面临的问题,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强学习、认真研究,那么,交通内部审计事业也必将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日益增强。(湖北省云梦县审计局 姚冰霞)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