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级
当前位置:首页 > 交流 > 详情

不能取信于民的数据不是好统计

2011-02-17 00:13:31

□ 晨报特约评论员 傅勇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了1月份的物价数据。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1月CPI上涨4.9%,明显低于此前市场的平均预期。 1月份物价数据的出炉恰逢5年来CPI统计口径首次调整。这些调整是否调低了CPI,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一次正常的统计编制方法调整,之所以引发诸多关注,一方面反映了数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CPI与老百姓感受的不同步以及对统计数据缺乏认同感。

应该指出,按照现行方法编制CPI,牵涉到大量的人力物力,统计局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老百姓、学者和决策者对统计局的数据都有很大的依赖性。有人注意到,某购物网站也会按月根据其网络购物情况编制物价指数,但其覆盖人群和商品均有限,物价指数的波动也非常剧烈。

从这个角度说,要验证CPI编制方法的调整对CPI的影响并非轻而易举。这次统计局的调整涉及对比基期、权数构成、调查网点和代表规格品的调整。影响较大的是权重的调整。其中,居住类权重提高了4.22个百分点,食品类权重降低2.21个百分点。这些调整属于既定安排,居住类权重的大幅上调也符合此前预期。统计局披露了相关调整细节,并指出,据其测算,就权重调整而言,如果按去年老的权重计算,1月份的CPI还会略低于现在的算法。

统计局的结论很容易与大家的主观感受产生背离。首先,直观地看,由于居住类价格涨幅小于食品类价格涨幅,两者权重的一升一降,对CPI有一定的拉低作用。其次,老百姓感受到的是生活中的许多商品价格都明显上升。即便是从统计局的数据看,1月份食品价格上涨10.3%,居住价格上涨6.8%。食品中,粮食价格上涨15.1%,鲜蛋价格上涨 20.2%,水产品价格上涨11.1%,鲜果价格上涨34.8%。这些涨幅都大幅超过CPI涨幅,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上涨幅度较快的物价印象最为深刻。

在很多国家,统计数据和方法的争论通常局限于学术范围,然而在中国却是一个公众话题。鉴于宏观统计数据的编制工程很大,学者和公众不大可能自行设计公布另外一套CPI数据与之比对验证。然而,我们认为,无论如何,如果统计数据不能成功地取得社会信任,其负面影响确是很大的。这首先会影响到一些政策研究的结论,削弱决策的准确性。其次,老百姓会形成一个思维惯性,会在官方数据的基础上附加一个主观感受指数,并以此调整通胀预期和经济行为的决策。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温和通胀周期。中央已经决定在今年的宏观调控中,要将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关通胀预期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要降低反通胀的成本,最为关键的是要取得经济行为主体的信任。在某种程度上,当人们相信政策面的反通胀决心,而下调通胀预期时,物价水平就会有所下降。并且,这样的物价调整痛苦最小。如果通过行政和货币金融等手段调控,总会造成很大的反通胀成本。

人们对统计数据的信任是对政策信任的基础。这一点上,相关部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公开公众关心的一切细节。我们认为,物价统计方法和程序方面,不应该存在很多需要回避的地方。

就1月份CPI上涨4.9%来说,我们认为,这不代表通胀压力的释放。除了今年CPI的基数效应较高之外,新涨价动力也比较强劲。尤其是北方干旱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当前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欧洲一些发达经济体通胀指数也有所抬头。通胀压力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今年的通胀目标从2010年的3%上调到4%,但我们认为,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付出较大努力。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金融观察研究人士)

微信公众号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微信公众号

顶部
全国内部审计统计调查工作专题
CIA考试报名
CIA年检
CIA在线学习系统
购买网络直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