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级
当前位置:首页 > 交流 > 详情

审计报告应走出唯“市长批示”情结

2010-03-23 23:34:00

时下,许多地方审计机关陷入了唯“市长批示”情结,认为一个项目、一份报告只要能得到市长批示,就说明审计项目做得好,报告有水平。究其原因,“市长批示”在审计综合考核中占有相当份量,并直接与优秀项目评比、个人荣誉、奖金、晋升挂钩。客观上形成有了“市长批示”,就证明审计工作成效大,考核就能得高分。因此,审计项目完成后,只要拿到“市长批示”,就大功告成了,就达到一俊遮百丑的效果。相反如果没有“市长批示”,似乎工作就没做好,就等于白忙了一场。这种唯“市长批示”的现象,应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应该肯定,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得到“市长批示”,对于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转化审计成果,促进审计整改,扩大审计影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批示中涉及到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重大决策和机制体制创新;有的涉及环保、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事项,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既然是领导批示,就应该有“批”也有“示”,而且关键是要“示”。尤其是审计报告和审计要情,批示不仅要表明态度、提出要求,而且要尽量“示”得具体实在,以利于工作落实。但在实际工作,我们也发现,有的市长批示纯属工作使然,没有实质性内容,内容无非是“已阅,请某某单位抓好落实”、“审计报告很好,请相关部门研究解决”之类的套话,仅仅是例行公事而已。也有市领导也碍于情面,本着鼓励为主,写上一些冠面堂皇的话语完事。类似这样的批示,不仅对工作起不到指导作用,而且真的会为“一纸空文”。
  “市长批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唯“市长批示”的做法需要纠正。我们要创新观念,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改进考核方法,从“要批示”和“等批示”的心理中走出来,从唯“市长批示”的情结中走出来,只要我们坚持依法审计,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不忘监督,真正发挥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切实提升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达到了审计的根本目的士。(姚留庆江苏省常州市审计局  姚留庆)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微信公众号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微信公众号

顶部
全国内部审计统计调查工作专题
CIA考试报名
CIA年检
CIA在线学习系统
购买网络直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