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级
当前位置:首页 > 交流 > 详情

审计机关领导干部须重视互联网“大考”

2010-06-11 22:57:24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媒体。互联网扮演的角色也从附属型的舆论阵地,转向舆论的主阵地,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流舆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由此“网络问政”这种新的议政形式对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思路、方式带来了重大挑战,审计机关也不例外。从审计结果公告到审计干部个人的作风问题,都常常成为网络上关注的焦点。面对“网络问政”的新形势,有些审计干部已经应对自如,有些审计干部却不知所措。

  目前,一部分审计干部不适应互联网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躲”,自己不关心互联网,不关注互联网上与审计有关的信息,像鸵鸟那样把头埋在沙里,自欺欺人,对互联网不闻不问;二是“堵”,尽量不让与审计机关有关的信息发布到网上,将互联网媒体冷冰冰地拒之门外;三是“限”,一旦发现互联网上有与审计机关有关的负面信息,就用删帖、封杀等方式粗暴解决。

  有些审计干部之所以消极地面对互联网,究其原因,是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是“互联网与审计无关,不用关心”。有些审计干部认为,审计工作才是分内的事,只要把审计工作做好了就行。事实上,信息宣传工作也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系统对信息宣传工作也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作为目前最有影响力的舆论阵地,其意义不容小觑。放弃互联网,无异于主动放弃阵地,这就是失职。

  误区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有些审计干部认为,“言多必失”,互联网看的人太多,万一哪句话说错了,被网民人肉搜索就麻烦了。殊不知,“说”与“错”并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把握好“度”不仅不会不利于审计机关本身,还有利于增加审计机关的公信力,提高审计机关执行力。

  误区三是“负面信息影响太坏,必须坚决删帖,以防传播。”事实上,负面信息如果是虚假信息,由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很快,删帖往往还没有转帖的速度快,如果用粗暴的方式删帖,反而会导致谣言满天飞,不利于维护审计机关的形象;如果负面信息符合实际情况,更不能随意删帖,因为这本身就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在中国的宪法之下,没有不接受批评的特权人物和特权机关,如果审计机关有什么地方做错了,应该接受人民的批评,及时改正,以免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的“网络问政”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网民水平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的泥沙混杂,恶意炒作的现象时有出现,网络公开爆料,还有“舆论审判”等对审计机关的正常调查和公正处理带来了干扰,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化被动为主动,在有效利用上下工夫,让“网络问政”迈入健康轨道。审计机关要主动建立网络平台,倾听网络民意,审计干部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上线,与网民互动,通报工作,回应诉求,征求意见建议。审计干部要学会与网络、网民打交道,学会网上来网上去,不断提高正确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本领。面对网络舆情,要坚持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让真相打破谣言,用诚意换取网民信任,决不能玩“躲猫猫”、当“范跑跑”。同时,也必须坚持原则,不能被一些非理性的“舆论审判”牵着鼻子走,对于合法行为必须坚持,对于网民的不理解,要做好解释工作,不能盲目屈从于那些非理性的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问政”必定会在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审计干部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面对,掌握主动,使互联网能够为我所用,使其成为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一大助力。(韩江波 吴洵)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微信公众号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微信公众号

顶部
全国内部审计统计调查工作专题
CIA考试报名
CIA年检
CIA在线学习系统
购买网络直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