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3 02:10:34
摘要:本文在分析财政审计大格局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财政审计大格局给资源环境审计带来的挑战,提出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环境下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路。
关键词:财政审计大格局 资源环境审计 思考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整合资源,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以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确保国家财政政策得到有效实施为根本目标开展财政审计工作。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促进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要,是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是财政审计发展规律的内在体现和财政审计工作实践的深化。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含义。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是以全部财政资金为内容,统一审计目标,统一审计计划,通过整合审计资源,按照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的要求,从国家财政政策、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资金绩效的高度,有机融合不同专业审计的优势和审计成果,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和实现财政审计目标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
(二)财政大格局审计的特点。
1.审计范围面向全部政府财政资金
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审计范围,涵盖了以政府名义筹集、管理、使用的全部资金和资金的筹集、分配、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一致,也符合“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要求。
2.审计计划管理科学合理
财政审计大格局环境下,各专业审计围绕统一的审计目标,进行科学计划、科学管理。在确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首先以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将所有审计项目纳入“一盘棋”通盘考虑;其次,围绕满足“两个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需求,由协调机构科学管理和指导审计项目实施,使审计项目既体现宏观性又具有专业性,既相互联系又不失独立性。
3.审计内容融合各专业审计
财政审计大格局要将传统意义上的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转移支付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各专业审计以审计目标和计划为纽带组织起来,合理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内容和具体目标,从更高层次分析问题并提升审计成果。
4.审计资源有效整合
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根本要求就是通过合理整合配置审计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用。目前审计机关内部各专业审计部门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下,通过整合各种审计资源,在各专业审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改变过去各专业审计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局面,做到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财政审计大格局给资源环境审计带来的挑战
(一)对审计项目计划提出新要求。
传统资源环境审计项目计划一般以审计机关内部专业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项目计划为依据制定,经综合平衡和单位决策层批准同意后实施,项目更具专业性和独立性。而财政审计大格局环境下,强调审计目标和计划的统一,强调服从协调机构的调控管理,要求审计机关内部专业审计部门以全局为重,按照财政审计大格局确定的审计目标选择审计项目,提出当年的审计计划。
(二)对审计目标提出了高标准。
财政审计大格局环境下,要求从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的高度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确定资源环境审计目标时,不仅以资源环境审计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利益、防范资源环境风险、保障国家资源环境安全为出发点,还要跳出资源环境审计,从国家财政对资源环境工作的导向作用等更高层面去思考。
(三)对审计组织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财政审计大格局环境下,要求做到“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实施时间统一、组织方式统一、处理标准统一、审计公告统一”,要对现有审计力量进行整合。资源环境审计具有宏观性、政策性、专业性强的特点,如何围绕财政审计大格局目标加强与其他审计组的协调配合,避免审计的交叉重复,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四)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财政审计大格局对审计人员的思维、观念、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资源环境审计起步较晚、专业性强,审计人员实践经验普遍不足,这就需要资源环境审计人员在提高资源环境审计认识基础上,不断加强资源环境相关知识学习,积累资源环境审计经验,转变传统审计思路,提高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
三、财政大格局环境下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思考
(一)围绕财政审计大格局,合理制定资源环境审计项目计划。
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做到“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实施时间统一、组织方式统一、处理标准统一、审计公告统一”,审计计划是做好整个项目的基础。围绕财政审计大格局制定好资源环境审计项目计划,实现资源环境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既联系紧密又独具特色的科学管理,需要资源环境审计在制定年度、中期和长期项目计划时,始终紧紧围绕财政审计大格局审计目标,以资源环境财政资金投入和相关财政制度落实效果为重点,加强社会需求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搞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与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及财政审计大格局之间的衔接。探索编制重大项目滚动计划,实行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有效整合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计划的科学性。
(二)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内容。
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各级审计机关按照“统筹规划、全面审计、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要求,围绕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目标,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抓住重点项目、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事项进行审计。重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围绕土地、矿产、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治理,揭示乱采(挖)滥伐等导致资源损失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及非法出让、转让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二是围绕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揭示环境污染影响环境安全和环境污染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问题。三是围绕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情况,揭示环评审批流于形式、环保措施未按要求完成、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四是围绕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揭示资源破坏严重、环境保护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三)整合审计资源,提高资源环境审计效率。
资源环境审计还涉及财政、投资、金融、企业、外资等各专业审计各个审计方面,如:财政审计要关注各级政府制定、执行资源环保政策制度和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资源环保财政资金的情况;投资审计要关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划布局、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环节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合法性、效益性;金融审计要关注银行贷款的投向及用途,关注“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情况;企业审计要关注企业执行国家资源环保政策法规情况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与使用效果,以及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行效果;外资审计要关注国外贷援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国外贷援款环境项目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绩效;经济责任审计要关注领导人履行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尤其是完成节能减排目标、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目标的情况。因此,要针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特点,合理整合审计资源,将各专业审计和资源环境审计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协调机构,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协调内设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审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整合资源环境审计资源,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最大限度提高审计效率,积极构建资源环境审计整体工作格局。
(四)创新审计方法,探索资源环境审计新思路。
财政审计大格局将不同的审计项目或类型实行有效有机结合,而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应结合财政审计大格局和项目本身特点,创新审计方法:一是审计人员要多渠道获取审计信息。资源环境问题是各级政府及各部门、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种媒体已成为审计人员日常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审计人员要做有心人,在日常即充分积累与审计工作有关的审计信息。二是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跨区域审计模式。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是上级审计机关要根据环境保护跨行政区域的特点,积极组织相关审计机关和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对水、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共同关注的区(流)域性生态环境事项,通过平行或联合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并建立协商机制,加强审计情况的协调、沟通与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促进跨行政区(流)域环境问题的解决。三是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合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资源环境相关监测、测量的数据(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环境质量监测技术等)和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如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排污费征收管理系统和污水处理信息系统等),根据资源环境相关业务知识和业务流程要求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审计或调查需要的审计线索。四是以AO和OA为平台,总结推广大项目管理经验,实现审计项目的科学指导和现场调控。
(五)加强资源环境审计队伍建设,促进资源环境审计科学发展。
资源环境审计专业性强,而且起步较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现阶段为了更好地完成资源环境审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断加大资源环境知识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审计机关加大对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资源环境知识的培训,鼓励审计人员学习资源环境方面的知识,可以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考资源环境方面的相关技术资格考试,并选派业务骨干到资源环保等主管部门或基层单位交流,以帮助审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二是适当招收具有资源、环境专业(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和矿业工程等)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三是合理利用外部专家。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开展与资源环境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聘请在资源环境领域具有丰富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外部专家,通过直接参加审计项目或召开专题研讨会等方式,指导、帮助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弥补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上的不足,提高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办 刘迎祥 李衡峰)
参考文献:
1.刘家义.整合资源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J].中国审计.2009年第13期
2.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J].求是.2009年第10期
3.刘家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J].求是.2010年第2期
4.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审计署网站
5.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署网站
6.康俊廷.关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考[J].审计署网站
7.刘鑫华.改变审计管理模式与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问题探讨[J].审计署网站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