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3 02:52:16
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发表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重要讲话,在深刻总结我国国家审计实践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提出了审计作为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的重要论断,这是刘家义审计长审计免疫系统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是国家审计基本理论的丰富和创新,为我们更好地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审计工作,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正是基于此,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审计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深化对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认识,以期更好地推动和完善国家审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一、国家治理 “治理”一词的产生由来已久,其含义主要有:管理、统治、得到管理和统治;理政的成绩;治理政务的道理;处理、整修。“治理”最常用的意思表示是管理和统治,这可以在中国古代史册中清晰看到,《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风异》:“帝王克勤天戒,凡有垂象,皆关治理。” 国家治理是人类将“治理”一词运用于国家政治管理领域的有力尝试,并从其诞生之日起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治理”内涵的重要地位。人类在长久的自身发展进程中,始终周旋于社会、国家、环境等繁杂的关系中,并得到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国家的管理模式也逐渐以统治为主走向治理。治理不同于统治:一是本质不同,统治是统而治之,也就是使之统且治,以统促治。治理是治而理之,也就是,使得安定的同时让各种力量有条理地工作或各得其所,治而使之理;二是主体范围不同,统治与权力紧密结合,主体必定局限于国家政府机关。而治理与权威为谋,不仅仅依靠权力,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三是运行向度不同,统治的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权力,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它依靠的是权威而非权力。国家治理作为国家管理公共事务模式的形成,是人类在国家政治管理领域的探索成果,是人类在面对国家管理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各样难题的理智选择,是人类管理思维模式创新的结果,并作为一个系统在现代国家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家审计新发展与国家治理 新情势下,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的新论断,因此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框架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决定了国家审计从事一切活动应服从和适应国家治理的总体要求,国家审计一切制度的安排选择,变革和创新也应当以有效服务于国家治理这个核心,促进良好国家治理的目标达成。 审计长提出,政治制度设计看,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机构分别担负起决策、执行和监督控制的职责,从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控制系统。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内生的监督控制系统之一,通过依法用权力制约权力,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决策系统,对国家治理的执行系统实施监督和约束。因此,国家审计需要不断发展,以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笔者认为,近年来国家审计新的发展,正突显出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的服务和引导。以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项目为代表,重点关注了财政金融运行、能源及战略资源、国家信息、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和监管、国有资产安全和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及时分析和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服务于国家安全的治理目标;以社保资金等民生资金审计项目为代表,关注涉及“三农”、城市低收入群众以及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关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了各项惠民及环保政策措施和资金落实到位,有效服务于的国家治理目标。以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为抓手,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分配和使用,工程建设中的预决算、招投标和物资采购,土地出让和置换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服务于廉洁政府的国家治理目标。 三、审计工作信息化的主要体现 由于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目标,增加国家治理绩效的关键在于其作为监督系统反馈给决策系统的对决策执行情况的评估信息是否客观、准确,只有高质量的信息才能引导决策系统及时正确决策。因此,在服务国家治理过程中,为了保障审计信息的质量,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组织模式、审计技术方法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审计工作信息化。实践证明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创新发展有力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系统中监督作用的实现,是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良好目标的有力工具。审计工作信息化主要体现是审计环境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 一是审计环境信息化。当前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国家治理的整个系统中,不论政府机关、商人和学生,不论工业、农业与商业,所有领域都已经或多或少有信息化一席之地,信息化成为各项政治经济活动的关键,也是各领域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为赶上时代步伐,借力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以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长远发展,是企业自身变革的体现。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内在的监督子系统,其所监督的对象是高度信息化的发展方式,国家审计不懂信息化技术将打不开审计的大门,国家审计不善于运用信息化技术将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将无法实现审计监督为国家治理服务的最终目标。 二是审计信息化。为适应环境和自身发展需要,更好履行免疫系统功能,国家审计机关大力推行审计信息化,通过审计技术创新深化和扩宽审计思路,打开了审计发展的新局面。审计信息化在实践工作中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客观性,各级审计机关从实际出发,在自身人力、物力和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审计信息化工作;其次是重在应用,信息化的目标是适应环境要求,在审计实践中大力应用信息化技术,更好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再次是开放性,金审工程是一个开放的工程,接纳所有信息化工作中好的方法、经验和成果,并致力于继承、发展和推广;最后是全员参与,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任何审计人员都不能置身其外,否则将失去审计资格。 四、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国家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国家审计的责任和使命决定了国家审计应该做什么,国家审计的目标引导了国家审计具体的制度设计。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治理的水平和绩效,成为国家审计当下的重要目标,也决定了国家审计具体制度发展的方向。人才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人才是国家审计工作取得长久科学的技术创新核心,是现代审计的基本思路,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国家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应对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实现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目标。 一是普及信息化基本知识。审计环境信息化的全面普及和审计信息化在审计工作各方面的全面渗透决定了在审计机关普及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必要性。审计人员无论在审计机关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职责,没有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基本知识,无法正确理解信息化环境下工作内容,无法采取合理工作程序,也就无法有效完成岗位工作职责。在审计实践领域信息化技术知识的必要性审计人员了解甚多,也逐渐理解和适应了信息化的审计方式和方法,并在多年的审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创新经验和成果,审计机关综合管理领域的信息化需求也不容忽视,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审计机关资产管理岗为例,目前审计机关的资产管理按照国家财政部统一要求,采取专门的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平台对单位各项资产进行登记、使用等流程的全面管理,资产管理岗不仅仅需要熟悉国家资产管理财经知识,熟悉资产管理有关政策规定,还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管理平台。 审计机关普及的信息化基本知识要有选择性,并重点突出。信息化基本知识涉及面广,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领域性,审计机关加强信息化基本知识培训,要在深入理解各项工作实际内容和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工作实际情况以及对信息化基本知识需求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在特定范围开展特定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培训工作,杜绝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培训盲目推广和无目的性。考虑到信息化基本知识专业性强的特点,对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培训要本着以学为手段,以用为主的原则,有重点地选取最能为审计工作服务的基本知识点进行培训,而不是将审计人员单纯培养成信息化知识的理论高手、专业技术高手。 二是培养信息化不同方向专业人才。随着审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审计工作对信息化创新在实现国家治理系统监督作用实现其免疫系统功能目标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适应国家治理信息化形势下新的要求,国家审计要培养信息化不同方向专业人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分工细化、技术深入,迫切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技术高度的审计信息化人才,提高信息化创新的科技含量。国家审计在多年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的基础上,推出了众多计算机后续培训教程,这是审计机关在培养信息化不同方向专业人才的有力尝试。 信息化不同方向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应用性和前瞻性。国家审计机关的信息化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审计业务这一核心,注重应用的有效性,审计实践是培训的需求来源,审计实践中需要何种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需求的时效性都是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信息化不同方向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前瞻性,实践中经常出现培训过的人员没有参加相应工作、而参与某项工作却没有进行过相应专业培训的情况,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在审计实践中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人员的变动和培训安排的前瞻性不足引起的,人员的变动是不可避免的,而培训安排的前瞻性却可以提高,培训人才的选择不仅仅要考虑到当前的人才岗位分布情况,还要考虑到未来可能的人员变动,尤其考虑到被培训人员的想法和内在发展需求,以增强信息化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前瞻性。 三是加大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新定位,指明了国家审计的实质,是对国家审计的一种新认识。从国家治理角度分析和认识国家审计就需要国家审计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审计工作,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培养和发挥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形成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和提升国家审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不断增强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政治经济目标的科技含量。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是国家审计技术创新的思想源泉。思路决定出路,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监督体系,是国家治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家审计信息化适应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创新型的信息化思维方式,以理论促进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表明,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国家审计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的理论优势,为审计实践提供指导作用。 首先,加大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要从审计实践出发。正因为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基础,是理论萌芽的温床,培养审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一线去锻炼,亲身体会审计一线的工作内容、方式方法,组织策略、存在的问题等等,从实践中培育灵感,从实践中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实践中开拓思路,从实践中发展思维,并在审计实践中逐步完善理论观点,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正确性、适应性和完善性。 其次,加大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要以应用为核心。审计信息化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就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以提高审计理论指导、促进和发展审计实践为根本归宿,就要坚持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始终根植于审计一线,并要在审计一线中发挥创新思路的作用,避免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审计工作实践相脱离,形成培养了人才,却没有应用价值,无法形成审计工作生产力的局面。 最后,加大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要站在国家治理高度。国家审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要紧密结合国家治理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国家审计要培养适应国家治理系统监督体系的信息化理论研究人才,培育适合国家治理总框架的审计思维方式方法,开拓国家治理大体系环境下的创新思路,为国家审计更好的发挥国家治理监督体系功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储备保障,为更好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服好务。(王晓宁 蒯化平) |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