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1 21:30:48
刘家义审计长将清廉作为审计核心价值观之一提出,清廉对于审计干部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清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中提到“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西汉戴圣的《礼记·聘义》中提到“廉而不刿,义也”。古往今来,无论明君贤臣,还是圣人智者,皆提倡修身立德,正人先正己,做官先做人。审计干部行使宪法赋予的监督权,更要保持清廉的品格,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而读书无疑是修身立德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所谓开卷有益,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丰富生命,勤读廉政之书,可以明事理、辨是非,常思廉政之道,弘扬清风正气。 读书思廉,读什么书? 读书思廉,首先要读政治理论书籍。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只有以正确的政治理论为指导,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进一步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切实保持思想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在审计机关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读书思廉,要多读警示案例的书籍。一个个违法违纪案例,生动诠释了何谓“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通过阅读廉政案例,并对案例进行梳理、剖析,犹如接受犯罪人员的现身说法,以案施教,带来的是思想和心灵的震撼。只有认真吸取反面典型的惨痛教训,真正从思想上做到警钟长鸣,才能牢牢把握好人生航向,清白做人,清廉做官。 读书思廉,要多读法律书籍。法律是最低层次的道德,也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因此,多读法律书籍,认真学习政策法规,尤其是廉洁从政方面的法规和制度。将学法与用法结合起来,以法律规范和指导日常工作,增强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政意识。面对利益和诱惑,法律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高压线,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洁身自好,做到自警、自重、自省、自律,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清廉本色。 读书思廉,要多读清官廉吏的名人故事。“清官”可以说是百姓对为官者的最高评价和褒奖,中华上下五千年,不乏清官廉吏。包公、文天祥、于谦清官名彪史册;《史林正气集》、《廉吏》等书籍记载的清官故事流传至今;更有“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等清官名句被广为传颂。清官,不仅是国家的栋梁,更是国家的脊梁,审计干部要读清官故事,学习和传承清官精神。 读书后的思考,要怎么做? 古人云“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清、慎、勤,不清无以立身,不慎无以立德,不勤无以成事,清是前提,慎、勤是途径,三者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有机整体。只有做到清、慎、勤,才“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清,即清廉。审计干部应将清廉作为基本修养和行为准则,并以清廉作为核心价值观指导其言行,做到: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不做不仁之事,不染不良之风,不做不法之徒。 慎,即慎独。慎独,是儒家倡导的自我修身的方法,是评定一个人的道德标准,是一种高度自律、自我约束的外在表现,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曾国藩在遗嘱中说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君子慎其独”,真正的君子在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有些腐败分子往往是从“独”处不“慎”滑向犯罪深渊的。所以慎独是以自省作为起点和基础,强调在社会公利和个人私利的对抗中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始终保持“慎独”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勤,即勤勉。勤勉,是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客观需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的生动表现。鲁迅说,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对党员干部来说,勤勉与否是衡量其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的一把尺子,体现着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具备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品德。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不廉不勤会坏事、既廉且勤方能成事。审计干部要做到“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才能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审计干部要常读廉政好书,每日“三省吾身”,以政治理论为行为指导,以法律准则为行为规范,以贤人的高风亮节怡情养性,以贪官身败名裂的教训自警自省,真正做到清、慎、勤,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郭红岩) |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