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8 02:36:36
审计署6号令对审计报告的编制有明确的要求,但笔者参加基层审计机关年度质量检查,感到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报告的编制上与审计署6号令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还关系审计工作的成效和审计项目的成败,更影响着审计机关的社会形象。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基层审计机关编制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措施,旨在引起基层审计机关审计同行的关注。 一、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制中存在的七个问题 (一)照抄被审计单位的资料。一是部分审计报告表述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时,未经复核计算就直接引用被审计单位的各项基础数据,增加了审计风险;二是有的审计报告整段或整篇照抄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总结或被审计者的履责报告。 (二)表述表达缺乏规范。一是文字表达不准确。有的审计报告过多使用修饰词与口语化的词汇,意思表达空泛、模糊。二是金额单位使用不一致。在一篇审计报告中交叉使用元、万元、亿元;总数与分项数字不相符,分项目的百分比汇总大于100;四舍五入分项数与合计数不符,上下左右的数字关系不一致。三是没有注意报告使用者的理解程度和可接受程度,使用专业术语多,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则过于复杂,审计报告难以看懂。 (三)重点不突出缺乏层次感。一是分类不当,简单照抄审计工作底稿,对发现的问题不按性质进行归类、不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二是主次不分,不能做到重要问题、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在前,次要问题、一般问题、个性问题在后。三是提炼不精,对问题的叙述,没有按违法违规的事实、定性依据及结论、处理处罚的依据的层次来写。四是定性不准,个别审计报告对查出问题定性表述用语不规范、不准确,有的甚至根本不定性,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注重写实而没有定性的结论。 (四)法规引用不够准确。一是引用法规不规范。引用法规应写明发文机关、文件标题、文件号三个要素,有的审计报告在引用法规时只写文件号,不写发文机关和文件名;或者只写发文机关、文件标题,不写文件号;有的不写具体条款;还有的法规一下子罗列好多条,但是针对性不强。二是引用已过时甚至是失效的法规。三是存在错误引用法规的现象。 (五)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是针对性不强。有的审计建议只是泛泛讲一些文不对题的大话、空话。有的审计建议无事实作根据,无证据作支撑,脱离客观事实,无法让被审计单位心服口服,降低了审计威信。二是可操作性不强。由于有些审计建议过于原则化,笼统化,使被审计单位无法组织落实。三是向被审计单位以外对象提出建议。质量检查时发现有的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提审计建议的同时,还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关单位提出审计建议。 (六)审计评价不够规范。一是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有的审计报告中将没有经过审计的业务数据拿出作评价,这显然超出了审计职责范围。二是审计报告中的内容与审计决定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的现象。如评价时说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审计决定中又说该单位偷漏国家税收问题等违规问题,给人感觉审计评价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三是审计评价未经过必需的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查证后,主观推理得出片面结论,由此带来的评价意见,缺乏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作为依据。四是审计评价单一笼统。不管什么项目,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或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而是作单一笼统的评价,或不予评价,或统一评价为帐帐相符、帐表相符。五是审计评价用词不严谨。存在着用词不恰当的问题。如有的单位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审计评价时往往顾及被审计单位的形象,或者迁就被审计单位,或是为了审计决定能够较快地落实,就把审计评价中的:基本真实、基本合法、基本健全,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因此这类评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七)审计报告复核工作流于形式。基层审计机关检查审计质量时,发现审计报告的复核意见都是“没意见”,此外没有其他的复核意见记录。显然 ,在审计报告复核环节上走了过场,对审计报告的质量没有发挥应有的监控作用。 二、基层审计机关产生审计报告编制问题的主要原因 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报告编制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审计人员质量风险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拓展,尤其是随着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的不断加重,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完成审计任务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部分审计人员应付审计任务的现象比较突出,淡化了审计风险意识,忽视了审计报告质量。二是审计人员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基层审计局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不广,一般只知财务审计,对现代管理知识等知之甚少,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弱,因此有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因此,审计查证之后,还是无法提出有见解、有层次的审计意见和结论,也就更谈不上能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了。三是审计机关忽视审计报告质量管理。对于审计报告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是保障,抓好制度的落实是根本。一般而言,审计报告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审计业务审理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多数基层审计机关无法配备专设复核岗位;有的虽有复核制度,但有关人员也没严格按规定履行好复核职责;有的审计局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还有的制度是有但没有认真贯彻执行。 三、改进和提高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报告质量的措施 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作长期的努力,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健全制度、严格管理。一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基层审计机关要以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审计质量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报告复核、集体审定及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抓好审计报告质量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二是落实好审计报告三级复核责任制。首先,审计组长应对审计报告初稿的真实性负责。审计组应于项目进点实施前即明确报告撰写人,以便撰写人全面了解项目情况,并完整记录审计实施全过程。初稿形成后,需经审计组集体讨论后再由审计组组长审核定稿,真正落实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真实性的责任。其次,要充分重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关于事实和依据的异议,应调阅有关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进一步核实取证并视情况加以修改。 再次,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对其代拟的审计机关审计报告负责。复核重点是: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报告反映的事实及表述是否清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等。同时对文书格式的规范性、用词的恰当性、语句的通顺性以及段落间的勾稽关系等审计报告写作问题也要进行把关,这些问题对审计报告的整体质量而言,同样重要。其四、专职复核部门应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错误、处理处罚不当等问题承担责任。 (二)严谨细致、精心撰写。一是充分做好审计报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检查审计工作底稿,分析、提炼审计证据。实施阶段结束后,重点要检查审计工作底稿,确定所采取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和恰当;是否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作了确定记录,证据是否充分。审计证据和依据,内容是否充分支持各项审计意见和建议;按照专业判断,认真考量这些对审计目标的影响程度,分清主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确定写入审计报告的事项。其次,集体讨论,集思广益确定审计报告框架。审计报告撰写人先拟出审计报告的初步提纲,而后集中审计组成员集体讨论的意见。讨论时着重解决报告应阐述哪些问题?列举哪些证据?如何进行评价?如何进行定性与处理?根据集体讨论意见展开报告的编制工作。二是严格按审计署 6 号令规定的内容来编制审计报告。6 号令把审计报告定位为审计结果的最终载体,并相应取消了审计意见书。也就是要求审计报告提供给外部特定对象或社会公众,这就对审计报告的格式、结构、语言风格以及报告内容的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就更为严格。因此,审计人员在编写审计报告应具体把握:第一、格式要符合规范。就是审计报告标题、编号、被审单位名称、审计报告的内容、出具单位和签发时间这7七大要素要规范。第二、内容要真实可信。就是审计证据应该可靠、问题表述应客观公正、审计评价应恰当,违规事实要清楚,定性处理处罚依据要明确。第三、报告要容易解读。要求报告的语言要简炼、易懂,逻辑清晰,报告使用者看后一目了然。第四、意见应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指报告的结论要有深度,建议与意见应具有建设性与针对性,对相关单位的工作具有促进和指导作用。第五、工作程序要合法。要依照《行政处罚法》和《审计法》等法律规定,履行审计报告的意见征求与告知程序,以减少审计报告的风险。 (三)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一是进一步加强审计干部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职业道德,始终保持审计的独立性。二是进一步加强经济、审计、管理、法律等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培训,开阔眼界、启发思路,增强干部队伍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提高依法审计和防范审计报告风险的能力。(作者:湖北省汉川市审计局 李中年 李丽萍) |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